感谢匿名网友投稿
笔者前几篇文章着重分析了“积分”以及一些所谓“善于使用积分的人” 的一些特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 “积分”的使用几乎都会伴随着“旅行”。在笔者看来,旅行和众多娱乐产品一样,都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在这里,笔者并不想过于渲染旅行所带给人们的好处(都人尽皆知了),只想谈一谈旅行的成本。
对于旅行的最重要的两个承载体:航空公司和酒店来说,旅行的成本的水分非常非常大。很显然,对于航空公司和酒店来,多一个乘客和住客所带来的边际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举个例子来说,一个航班的头等舱的空乘会因为上座率10%和100%领到不同的工资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然,食物,用品,甚至燃料的成本会随着乘客数量而略有不同,但是相对于整个航班的运营来说都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对于航空公司来说,多一个乘客和少一个乘客对于成本影响可以忽略,但是却可以带来没有成本的利润。酒店也是同理。这也就是为什么与旅行相关的消费经常有不可思议的折扣,比如之前加拿大运通订酒店225返75,300返100,以及600返200等等的活动。运通不是慈善机构,不会倒贴钱让人住酒店。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们拿到的价格远远低于原价的2/3。
接着我们再回到信用卡的开卡积分奖励,几乎所有的开卡奖励都是以银行购买旅行积分的形式发放的。同样的道理,航空公司或者酒店卖给银行的积分的“水分”也是不少,只不过没有直接卖给消费者那么大而已(毕竟是批发价)。那么银行获得这些积分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呢?据美国知名博客估算,美国运通购买航空里程的价值大概在1万分80美元左右;而加拿大的银行里程成本更低一些,也就在1万分80加元左右。如果以这个价值来衡量那些所谓“高额开卡奖励”的信用卡,银行付出的真实成本就很有限了。还是那句话,银行也不是慈善机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觉得积分价值很高呢?首先,笔者在这里排除掉那些真正对旅行有需求的商务党和偶尔休假的普通人。因为这些人一般就是积累积分并偶尔兑换积分,对积分的价值很少有什么具体的概念,完全是看需求。这么一来,觉得积分价值很高的就只有前文提到过的“为了旅行而旅行的人”。这些朋友“最善于”把手头的各种积分来兑换出所谓“最高的价值”(行话叫CPM),以满足自己各种“探索地球”的“刚需”。而且这些朋友往往都会觉得拿了好多银行的开卡奖励,占了很大的便宜,复读机一般的说着“我用XXX的XXX积分换取了价值XXX的酒店或者机票,都是我的刚需,每一点XXX积分用出了XXX的价值,太划算了!”可是如果这些朋友知道自己积分的真正成本时,还会觉得划算么?也许这些朋友会不服气的说,“我就享受这种坐头等住五星装X的感觉,那些辛辛苦苦工作的人活着有什么意思,他们错过了人生很多美好的东西!用积分躺飞全球多爽!”笔者在这里并不想评论这种想法,只是觉得这种“为了旅行而旅行的人和“每天辛辛苦苦工作的人”相比,也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已,同样错过了人生很多美好的东西。
最后还是想以之前的那句话收尾:梦终醒,惟有泪千行。。。
上一篇——“迷”之积分,“心”知所向(四):积分的“稀释效应”
下一篇——“迷”之积分,“心”知所向(六):博客主->常旅客?
本文由原作者投稿,观点不代表Chinese Students at MUN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