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的“谨慎”,也许已经错过无数精彩

多谢原作者“牧羊博士”允许转载

如果在国内住酒店,如果你说香格里拉,可能很多人知道,然而你说你住在凯悦或者丽丝卡尔顿,估计知道的人会少很多。在国内开车,你说你开宝马,无人不知;然而你说你开讴歌,人家估计要嘲笑你没钱开车还开长安的山寨版。

而大学里每次开学季的银行开户促销,基本上也是被五大行垄断。说五大行,大家都知道,然而加拿大一些别的给力的银行或者发卡机构,却明显不那么受人待见。

以Tangerine(橘子行)为例,现在算是Scotia Bank旗下的银行,主打网上业务,没有多少支行,也因此削减了大量Labor成本(这个真不是我黑银行,银行的效率大家自己看见,都懂的)。而相比BMO的存5000才能无损拿300刀并且要等六个月、TD的存5000打包推销信用卡外加送电视、RBC的开户送IPad Mini等活动,橘子行的开户存100送50活动门槛几乎低到没有(小编一两天内会单独开帖介绍),可谓真正的良心活动。然而站主私下交涉发现很多人并不买厚道这笔账,反而是觉得天上不可能掉馅饼。这里顺便说一下,本站写成文字分享的东西都是站主或者其余知名网站博主亲自验证过的事情,不存在任何的“风险”。

作为CIBC曾经的老客户,站主也曾被银行坑过;作为曾经的为中华之崛起读书的好少年,站主也曾一心想要到学术界发展过,然而世界现实,你只会赚钱不会经营,基本上就是沦为自己耗费精力为他人做嫁衣的节奏。而成立这个网站并且分享很多信息,也是希望主要给学生群体在读书之外,有一个好的平台去亲身的接触理财、接触生活,并且从中省钱甚至是赚钱。要知道,熬到了高等教育,我们就该用高等的思维去面对社会纷杂的信息。

花学生的钱,享受最高品质的旅行,是本站希望能帮助每个读者所达到的目标。只是,信息的传播是一方面,而信息的接受,在读者自己。&nbsp

本文来自牧羊博士The PhD Guy。本文观点不代表Chinese Students at MUN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出处:

(1)
上一篇 2016年10月30日 下午10:05
下一篇 2016年11月1日 上午1:25

相关推荐

  • 你在为手机计划花冤枉钱吗?

    话说本站最早关于加拿大手机计划的帖子大概已经有好几年历史了,当小编今天听说竟然有同学在用Bell预付费还加$30/月 1GB的Add-on时,小编真的惊到了。。。你们真的不来看小编辛苦总结改了又改的帖子嘛? 综述 or TLDR 虽然跟世界上部分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最近这一两年加拿大的通讯资费确实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首先是原本很扯淡的三线运营商计划已经不逊…

    2016年12月10日
    0
  • “迷”之积分,“心”知所向(六):博客主->常旅客?

    感谢匿名网友投稿 说了这么多有关积分的“迷思”,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与积分有非常密切关系的概念:博客主(Blogger)和常旅客(Frequent Flyer)。 根据笔者的观察,绝大多数与积分相关的文字都是通过博客的形式呈现的,当然也包括本系列文章。随着博客影响力的扩大,进而也会产生论坛,讨论群组等多种形式。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获取推荐奖励,买分提成等),…

    2018年8月22日
    0
  • 浅谈“暴力撸卡”

    匿名读者投稿 近来笔者观察到,越来越多涉足加拿大信用卡领域的朋友们都有一种“暴力撸卡”的倾向。所谓“暴力撸卡”,就是受到某种形式的诱惑进而在短时间内大量申请信用卡的行为。某种形式的诱惑包括所谓“神卡”的问世,“史高”的开卡奖励,甚至是无良博客主的挑唆。而短时间一般是指3到6个月之间。 在这里,笔者并不想对这种“暴力撸卡”的行为作出评价,毕竟“暴力撸卡“带给申…

    2019年2月1日
    0
  • “迷”之积分,“心”知所向 (九):美国信用卡真的那么有吸引力?

    感谢匿名网友投稿 提到积分,不少朋友或多或少的听说过美国信用卡能得到远远超过加拿大信用卡的开卡积分,而且越多越多的加拿大博客主开始鼓吹美国信用卡的优势,甚至把推荐的手伸到了美国信用卡。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么?笔者在这里想通过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最近笔者发现很多加拿大朋友似乎对美国的Amex的Hilton Aspire信用卡很感兴趣,觉得这张卡简直…

    2018年9月12日
    0